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公益报>评论 > 慈善公益报>百家争鸣

旅俄杂谈(之一)

时间2018-10-17 11:07:03   来源:慈善公益报 

 


 

文化之旅


 

编者按:     

        一个70多岁的老新闻人,在还能走动的年龄,携夫人开启了一段俄罗斯之旅。他们跟着一群全是老年人的旅伴,一路状况频出,但他们仍然坚定地共同参观克里姆林宫、红场......他们像一群孩子一样彼此相拥着合影留念,他们硬是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活成了“老小孩”。让我们跟随着一位老新闻人的视角来体验下他的俄罗斯之旅。


集体出行要守时


      8月30日下午1点35分,准时登机,但一个小时后才起飞,总体说还算顺利。但是,入境前约好10点半集合,有陕西4个人,11点半后才到,引起团内驴友们的不满,另外有二个人甚至没吭一声,自己安检去了,集合时领队发现少人,急得不行,好一顿发火。

      集体行动,总得要守规矩,也要互相包容。我劝发脾气的那位男士,“别说了,都是老年人了,记性和理解力总有些问题, 他们睌到一定是在什么事情上卡壳了。”对方嘟哝一句,“谁不是老人?”

      果不其然,后来的四人中一人痛风发作,一瘸一拐地走着来的,大家看了还挺为他担心的。在飞机上,那位有点脾气同志的夫人也出了情况,血糖突增至40多,大家都很关心。后来情况好转后,他特意过来感谢大家关心。我看他也是个性情中人,挺有人情味儿的好人一个。没有想到,他都已经76岁,比我还大4岁呢,他们从哈尔滨过来,在机场已经等了好几个小时。唉,也难怪。不过,我们出门在外,又都不年轻了,遇到事情还是沉稳点,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宽容、包涵,网络上看了那么多鸡汤、香葱,现在正是要用的时候。但集体行动,还是守时更重要。


飞机上忆新闻传统

      

      国航现在是太抠门儿了,8个小时航程,只提供一顿正餐,另外给了一个三明治,说晚上肚子饿时吃。八个小时的航程,我们五个人在最后一排,聊聊睡睡,间或看看电影,倒也不寂寞。尤其有翁徳坤(黑龙江兵团战友)在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左边有我,右边是小军(黑龙江兵团战友),他真是左右逢源,言无不尽。关于农场往事,关于七七年高考,关于老冯——小军的父亲——我与德坤共同的领导及导师。

      老冯名冯文启。他把“启”字常写成“啓”。一个原因,可能是繁体,写习惯了。另一个原因,我自己臆测一一多了一个反文及口,正好与他一辈子搞宣传,动口尚文有关。其实,老冯学历不高,小学文化程度。他常自嘲:我一个小学文化的人,领导你们一帮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这叫什么事呢。可我们眼里,老冯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远在我们的这些大学生、高中生之上。他的古文底子和阅读能力,基础之扎实,不比我们差,这可能得益于他读过私塾。他的文字功底,只要给我们改过一篇文章,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新闻报道,我们就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思想的提炼、观点与例子的安排、文字的缜密,都是我们所不及的。他曾经是志愿军杨根思那个军的报道组成员,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担任我们团的宣传股股长。

      我们回忆,老冯给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做人做事,尤其是写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我们一到报道组,老冯千叮咛万嘱咐的,就是采访要扎实,写人写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他规定,采访的稿子,一定要 “三通过”,通过连队党支部、通过被采访者本人、通过周围群众。如果事实成立,观点不一样,你们有权按照你们的新闻职责发稿。我在6、7年的新闻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这一点,所发表的300篇左右的稿子,没有一点事实错误。后来我说给我所领导的编辑记者听时,他们大呼,“哇,怎么做到的?”我说给他们听,关键一点,采访时要细致,不带偏见;稿子要在连队写好,容易核对事实;要厚着脸皮找老冯规定的三者听取意见,稿子念给他们听,不要因为人家提不同意见不高兴,你一不高兴,人家就不说话了,关人家什么事呢,还要影响休息来听你念什么稿子。前些年中宣部在新闻单位搞一个什么教育运动,一个报社请我去讲,我就讲了这些事情,原以为人家小年轻,不爱听。结果,反响极好,他们说,这些东西没有人给他们讲过。他们的总编辑居然还将我的讲话全文发了一个版,还写了短评。翁德坤手快,把我保留的报纸拿到飞机上了。于是大家就此又议论了一番。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石国雄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开展政工工作对金融机构的积极影响
下一篇:旅俄杂弹(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