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慈善公益报>慈善新闻

陕西慈善现象

时间2023-05-31 08:24:3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赵浩义 李济慈)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慈善协会不断探索新时代慈善公益的路径与模式,丰富慈善公益内涵,建立起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并驾齐驱的现代慈善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慈善公益之路,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西慈善现象”。

兴建“慈善幸福家园”

开创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近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积极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号召,将已开展5年之久的“农村慈善互助会”“慈善社区”创建活动与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村社幸福家园互助工程”相结合,创新设计出“陕西村社慈善幸福家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开展以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募设一支村社互助金、创建一个慈善关爱中心、设立一个慈善公约、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的慈善幸福家园“五个一”创建活动。其中,建立慈善工作站是“工程”建设的组织保证;众筹村社互助金是建设幸福家园的物质保障;办好“关爱中心”是集合慈善服务的平台和载体;践行慈善公约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行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是“工程”实施的人力保障。

  “工程”从2020年10月起在全省38个县区进行试点,2021年10月、2023年3月分别在榆林、西安市召开观摩推进会,在全省推广实施。目前,全省已注册创建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4610个,线上、线下募集村社慈善互助金6.1亿元,幸福家园创办爱心餐厅、老年大学、儿童之家、村民活动文化娱乐中心4500多所,直接关爱孤独老人、留守儿童30余万名,村社注册慈善志愿者20万名。

  “工程”以乡情为纽带,突出众筹、互助特征,传播慈善文化,实施慈善项目,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在村社(区)打造一个居民参与、社会帮扶、文明自治、互帮互助的新时代幸福家园,开创了慈善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慈善工作新格局。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陕西省首先着力在镇、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村、城镇社区建立慈善工作站,将慈善根系扎到社会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一举改变了以往村、社区慈善组织建设薄弱的状况,建立了纵向到底的慈善体系,打通了慈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由于工作站长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便于慈善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保障了村社互助金的公平公正使用,利于慈善事业健康规范发展。

  “工程”以募设村社互助金的方式倡导从家乡走出的经济成功人士、先富人群自愿捐赠,以“乡情”为纽带践行第三次分配。也为热爱家乡的经济成功人士搭建了回报乡梓的桥梁与纽带,由此打开了慈善筹募的“第三扇门”,有效激发了“乡情”慈善的活力。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南坡村慈善幸福家园注册创建后,从村里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陕西鸿瑞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春为村社互助金捐赠善款近2300万元,为村民进行农厕改造、建设文化娱乐广场、筹建老人幸福院等。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留公村民营企业投入6000万元,建设了面积4200㎡的慈善幸福家园,免费食宿集中供养126位65岁以上的老人。延安市延水关镇中塬村退休干部高宗维带头捐赠并联系村里在外创业、工作的人士和微信圈朋友筹措100万元善款,建起了老人幸福院。据初步统计,陕西慈善幸福家园所募集的6.1亿元村社互助金中,有80%来自经济成功人士给予家乡的爱心捐赠。

  面对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状况,村社慈善幸福家园创建活动高度聚焦关爱“一老一小”,集中供养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和学业辅导,尤其是对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免费食宿,解决其后顾之忧。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城大疙堵村民营企业家赵栓明、赵发明兄弟二人投资650万元利用空闲校舍建起建筑面积达1500㎡的老年人幸福院,免费集中供养村里35位70岁以上的老人。幸福院设有文化娱乐室、图书室、医疗室、监控室,入住老人每人一屋,内有电视机,生活用品配备齐全,老人在这里幸福地生活。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老年人幸福院集中供养53位70岁以上老人,老人们一日三餐食谱丰富,生活幸福。咸阳市泾阳县徐家岩村慈善幸福家园为56位留守老人开办了爱心餐厅,一日两餐仅收费5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上门,周到细致。

  践行慈善公约,参与社会治理。目前,已创建慈善公约的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普遍建立了“爱心超市”,设立红白事理事会,开展评选表彰好媳妇、大孝子、贤惠公婆活动。爱心超市倡导村民学雷锋做好事,做好事计积分,凭积分到爱心超市领取生活用品,把友爱互助、孝亲敬老、帮弱扶困的慈善精神作为村民互相约束的行为规范,促进居民自治,创建和谐家园。

  在“工程”实施中,各村社普遍组建起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干部、村社乡贤、退休干部职工等爱心人士组成,在村社开展急难救助、扶弱帮困、关爱老人、日间照料儿童等服务活动,为幸福院老人打扫卫生、洗头理发;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心理疏导、慰藉;料理村社居民红白喜事,开展慈善义工服务。

召开“慈善大会”

开启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引擎

  2022年,陕西省刮起了一股党政支持推动慈善事业的强劲东风。2022年1月27日,陕西省慈善协会吴前进会长发动咸阳市淳化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省区县首场慈善大会。会后,省慈善协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印发文件发动全省市、县以召开慈善大会为驱动,打造党政支持推动、社会广泛参与、慈善促进共同富裕的慈善工作新模式。相继韩城、镇安、旬阳、临渭、潼关、神木、长安等8个县、市、区党委政府召开慈善大会,出台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慈善事业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帮扶困难群体、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建立推动工作机制。

  筹备慈善大会期间,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协会工作人员深入到省内外商会动员民营企业家、经济成功人士奉献爱心自愿捐赠。在慈善大会上,党政主要领导主持、讲话,各镇、街办和区县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已召开慈善大会的县市慈善募集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淳化县慈善大会募集善款4485万元;韩城市募集善款5611万元;镇安县募集善款5696万元;旬阳市募集善款6924万元;神木市募集善款15.82亿元;长安区募集善款8000万元……一场慈善大会的募集额度往往比一些市县慈善协会成立以来募集的总量还要多。

  慈善大会的召开驱动陕西慈善事业发生了五大变化:一是慈善公益生态大提升;二是慈善文化理念的大传播,激发了社会慈善热情与活力;三是社会爱心的大汇聚,为促进共同富裕汇聚了慈善资源;四是第三次分配的社会大实践,为经济成功人士搭建了奉献爱心的平台;五是构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新技术助阵

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陕西省慈善协会以互联网为驱动,将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开辟了网上“小额大众”慈善募集的新渠道,改变了单纯线下募集的传统方式,打造了数字慈善新业态。7年来,省慈善协会联合市、县在网上推介筹款项目5000多个,8000多万人次爱心捐赠,网络筹款15.8亿元。如今,省慈善协会网络筹款已建立了常态化机制,网络慈善由过去单一的“99公益日”短促突击转入了常态化运行。2022年网筹善款5.8亿元,平均每天线上筹款158.9万元,在全国名列前茅,荣获中央、省委网信办“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奖”。目前,网络众筹已成为陕西省慈善协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联合大行动,成为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公益社会大实践。

拓展筹募渠道

构建慈善救助新模式

  陕西省慈善协会创建了企业捐赠、社会众筹、对外合作、冠名基金、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慈善信托、政府购买服务7大募集平台。近两年新增协议捐赠额5.39亿元,慈善募集大幅增长。2022年达到9.61亿元,成为陕西社会力量扶弱帮困的主力军。

  在慈善救助中,陕西省慈善协会以困难群众最迫切需求为导向,以是否符合群众切身利益为标准,敏锐发现需求,科学设计项目,构建精准帮扶慈善救助新模式,充分发挥民生保障的补充作用。

  —— 设施帮扶:针对陕南秦巴山区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以与“财政部门合作+慈善募集”的模式筹集资金8.5亿元,在全省建设慈安便民桥7040座,解决了350万人口的渡河困难。

  —— 慈善助学:为帮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援建中小学校187所;募投7.8亿元帮助30万名大、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 医疗救助:募投价值5亿元的医疗设备捐送到基层医院;网筹9亿元救助困难家庭大病患者;援引中华慈善总会药品价值28亿元为困难患者发放;承接省民政厅2500万元“救急难”。

  —— 产业帮扶:募投2.58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担任合力团团长单位,投入4889万元帮扶丹凤县原贫困村发展产业。

  —— 社会救助:募投2.6亿元实施“三大节日救助”项目;募投8555万元为2万余例肢残患者实施了肢体矫正手术;为三万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

  —— 关爱“留守儿童”:募投6500万元实施关爱儿童系列项目,建“家”、筑“巢”736个,关爱“留守”儿童15万名。

  —— 关爱退役军人和农民工: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合作募筹1.4亿元“关爱基金”,以精准滴灌模式帮扶困难退役军人2398名。与省人社厅联合设立“农民工关爱基金”,帮扶困难农民工1041人。

  —— 慈善抗疫:3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动员省内外1100家爱心企业、数百万名爱心人士线上线下捐赠抗疫款物价值4.09亿元驰援河北、武汉、上海疫情灾区。并在省内开展了近百场捐赠活动,将急需的医疗,生活物资捐送到定点、重点医院、封控社区、农民工居住地等7大区域抗疫一线。

  —— 抗洪救灾:面对河南、湖北和省内陕南、陕北、关中多地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紧急募集价值近亿元款物救援灾区。

实施“八大工程”

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从2012年开始,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目前已有8000多所学校、400多万名中小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课、举办一次慈善主题班会、写一篇善行作文,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慈善征文、一次日行一善演讲竞赛,一次慈善文艺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将慈善教育纳入德育考核,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教学计划。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综合运用讲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方式树德育人,被誉为慈善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

  阳光行动 —— 慈善文化进大学:省慈善协会联合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实施“阳光行动 —— 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在高校开办慈善文化大讲堂,举办慈善论坛、慈善沙龙,开展慈善书画、摄影、项目创意大赛。每年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暑假深入山区开展支农支教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有效地实施了产业、教育、健康、文化帮扶项目,开展了科技、环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此项目荣获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社会慈善文化工程:省慈善协会成立了慈善文化促进会、慈善书画研究会。每年组织全省700余名书画家举办慈善书画主题活动,累计捐赠书画作品数千幅,作品义卖2100万元;每年与省摄影家协会、诗词学会联合开展慈善摄影、诗文创作大赛和朗诵活动;省会募集图书数十万册实施共享图书“爱为读”项目,助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设立700万元公民道德建设慈善基金,奖励“道德模范”“陕西好人”。

  慈善文艺宣传工程:省慈善协会成立了慈善志愿者艺术总团深入市县巡回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传播慈善文化;组织慈善志愿者文艺团队进社区、到村庄演唱爱心歌曲,年终评选奉献奖、演唱奖;组织慈善文艺汇演,创作节目展示慈善成就,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

  慈善文化养老工程:省慈善协会面向城镇、社区开办了167所慈善老年学校,开设了时政、国学、音乐、绘画、书法、养生等课程,组织专业人士授课,学员免费入学。省慈善协会为每所学校捐助5万元至12万元,用于购买教学设施、活动器材和师资费用。

  慈善文化理论研究:省慈善协会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陕西慈善研究院”开展慈善文化理论研究。建设了“慈善文化研究文库”;举办了数百期“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了40部研究专著;发表了近百篇慈善研究论文;每年开设十个科研项目研讨慈善公益重大课题;编写教材开展慈善实务专业培训;组织宣讲团深入市、县宣讲慈善法和陕西省实施慈善法办法。研究院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省慈善协会的智库、人才培训基地、理论研究高地,支撑了陕西慈善创新发展。

  举办慈善高峰论坛:每年举办国内或国际慈善高峰论坛,为慈善实务提供理论指导。2017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慈善高峰论坛”邀请了丝路沿线300多名国内外慈善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参加。国内外30多家媒体盛赞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慈善公益的活力。2020年承办的“中华慈善论坛”紧紧围绕新时代慈善使命进行研讨,为新时代慈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慈善法和陕西省实施慈善法办法颁布实施后,每年举办“中华慈善日”和“陕西省慈善周主题活动”,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推介项目、募集善款、开展各类慈善服务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2017年这一活动现场被中央电视台录制在全国直播。并连续6年在“中华慈善日”举办“慈善之光”大型电视晚会,表彰“三秦善星”,展示慈善成就,推介帮扶项目,省、市、县近千家爱心企业现场举牌捐赠善款累计达60亿余元。

构建大宣传格局

激发社会慈善热情与活力

  —— 以精准设计构筑大宣传格局。陕西省慈善协会印发文件,作出募集宣传、项目宣传、全员宣传的安排部署。对市、县(区)会员单位慈善宣传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倡导全省慈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实施“四个一”慈善宣传工程,要求每人每天点击一次慈善网站、发布一条慈善信息、转发一条慈善微信、发展一个慈善粉丝。并建立了“慈善园”、会长群、募集、项目、宣传、网筹、志愿服务等12个微信群互动交流。

  —— 建立四级联动宣传机制。省慈善协会和设区市慈善会设立宣传部、网络信息部,区、县设宣信部,乡镇设慈善信息员;省会官网升级改版,市、县新建网站,逐级建立慈善工作微信群,并建立激励机制,对会员单位慈善宣传量化标准、积分考核,每年评选表彰先进单位、个人和突出贡献媒体;每年举办宣传信息员培训班,评选优秀稿件予以表彰奖励。

  —— 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与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合作开办慈善公益栏目,在《慈善公益报》《华商报》《各界导报》《三秦都市报》开办慈善专版;在“秦岭云”手机客户端开办《陕西慈善》;充分发挥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的作用,运用微视频、微访谈等形式开展慈善宣传。创办《善天下》杂志,刊发《陕慈快讯》内部交流指导工作,官网每天更新信息、推广经验,形成了融媒体宣传矩阵。

  —— 抓工程、打“战役”。陕西慈善宣传抓重点报道工程,策划重大宣传“战役”。脱贫攻坚时期,策划了数十个重点报道工程,集中报道了一批重点帮扶项目和慈善人物。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又集中开展了慈善抗疫、创建村社慈善幸福家园、县区召开慈善大会、“组织建设年”的宣传报道。每年组织社会媒体深入基层进行几次联合采访。这种抓工程、打“战役”的宣传方式,体现了慈善宣传的前瞻性、主动性,产生了轰动效应,提升了宣传效果。近几年,一批有分量的稿件在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刊发,被新华网、学习强国、光明网、人民网等数十家权威新媒体转载,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陕西省慈善协会在全省慈善会系统开展“担当新使命,落实新举措,开创新格局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讨论。近期,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中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开展了深入基层调研督导活动,会领导带领十个工作组深入12个市区到全省50%的区县督导检查慈善项目。针对部分市县区班子年龄老化,工作缺乏活力的状况,持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全省总结推广渭南市配好班子选好会长的经验,推动全省15个县级慈善会换届,把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有资源、有影响的干部吸收到慈善队伍中来。同时,全省慈善会系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着力提升“六大能力”,开展比服务、比创新、比亮点和争一流的“三比一争”活动。倡导大爱情怀、务实双创、克难攻坚、清正廉明的慈善精神;培育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的工作作风;以党建为统领,深化理论武装,强化责任担当,以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担当新时代慈善工作大任。

  纵观陕西慈善工作态势,新思路谋划,新技术助阵,新业态引领,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慈善大会的召开、村社慈善幸福家园的创建和数字慈善的发展已推动全省慈善工作正在进行三个突破、建立三大机制、实现三大转变 ——

  一是突破单纯物质救助的慈善模式,建立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并驾齐驱的现代慈善机制,实现慈善行为的转变。

  二是突破单纯线下动员的募集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募集机制,实现募集方式的转变。

  三是突破“精英慈善”的状况,建立开发大众慈善动能新机制,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唐氏中医星宝慈善基金成立
下一篇:河南首家慈善公交专线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