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慈善公益报>头条

十年筑路十年行 —— 新时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纪实

时间2022-12-28 11:03:00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李济慈)黄金十年 八大景象

  (接上期)十年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持续拓展。既包含了纾贫济困、扶弱赈灾等传统慈善内容,又进一步丰富了助力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多样化功能,成为诸多领域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并日益呈现鲜明特色与突出亮点——

  景象之一:总体规模持续扩容,社会力量不断壮大。

  十年间,中国社会组织实现了量与质的双向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49.9万个跃增至2021年的90.1万个。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一万个,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逾40亿元。在民政部指定的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共带动超过500亿人次的网民参与慈善活动,所募善款超过350亿元。

  景象之二,善款数额日益增长,捐赠形式更加多样。

  十年来,慈善捐赠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款物捐赠价值总额为817亿元。201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2018年和2019年,均突破1500亿元。2020年,我国内地接受款物捐赠价值达2086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捐赠形式也从以捐钱捐物为主向捐赠股权、房产等多方面实现拓展。大额捐赠成为常态,捐赠纪录不断被打破,数十乃至百亿元捐赠并不鲜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自觉追求。

  景象之三:深度融入工作大局,多方助力国家战略。

  十年间,中国慈善恪守宗旨,不负使命,坚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投身第三次分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充分彰显自身价值与责任担当。如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据不完全统计,来自社会各界的专项捐赠达1700多亿元,占国家专项投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十年间,我国历经多次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无论是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的河南洪涝灾害,还是2022年的四川泸定地震,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像是一道号令,瞬时聚集起全社会的慈善力量,以最快速度、最大的爱与勇气直向灾区,直通人心。如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款达419.94亿元,接收抗疫急需物资10.94亿件,相当于其时国家各级财政抗疫专项资金总投入的近三分之一。在2021年河南特大洪涝灾害中,河南省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价值达97亿元,为战胜洪灾与恢复重建贡献了来自慈善的力量。

  景象之四: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指尖公益”蔚然成风。

  科技向善,善入科技。互联网慈善是一种双向的成全——它既是科技献给仁心的最好礼物,也是慈善给予科技的最好嘉奖。互联网慈善让人心之爱的表达更加便捷、更加丰盈、更加明澈。在一个无限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背景下,互联网为慈善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19年,在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所募集的善款总额超过54亿元,较2018年增长68%,是10年前的90倍。2020年,仅腾讯“99公益日”的3天时间,网络互动人次便达18.99亿,有5780万人次捐出善款23.2亿元。在网络筹募总额前10名中,全国慈善会系统占据4位(重庆第1、河南第3、陕西第4、江苏第9),募款金额达11.2亿,占捐款总额的37%。

  据统计,最近3年以来,每年关注、参与慈善的网民数量均超过100亿人次。2021年,通过互联网所筹募的善款接近100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18%。作为“全民慈善”理念最有力的推动者、慈善组织活力最有效的激发者,互联网慈善已经成为现代慈善事业最重要的载体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景象之五:慈善文化欣欣向荣,慈善氛围日渐浓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慈善与春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雨知时节”,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每年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慈善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2019年9月,民政部正式发布“中华慈善日”标识,以更好地推进“中华慈善日”专题宣传活动。

  作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于2005年设立,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评选颁奖活动,奖项声誉日隆,深入人心,令爱的“含金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为全国慈善事业发展成果集中展示交流平台,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中国慈展会)自2012年设立以来,十年间已成功举办9届,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速度、传播广度与道德温度。2021年11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慈展会,参展机构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共计2255个机构和项目以及2237种产品参展,超过370万人次线上观展参会。145场信息发布和项目路演促成对接合作约230项,意向对接金额逾37.4亿元。展会期间共吸引超过1074万人次参与乡村振兴主题筹款活动,共募集善款逾7417万元。

  十年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和中华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陆续组织开展了“慈善之夜”“中华慈善论坛”“慈善嘉年华”“世界公益慈善论坛”“慈善榜”发布等慈善文化活动。共有超过70家研究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参与慈善知识体系建设。在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公益慈善相关智库、媒体机构纷纷建立,高质量行业论坛沙龙层出不穷,学术报告接续发布,公益慈善学历教育事业方兴未艾,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蔚然成风,使善种广播,善缘广结。

  景象之六:志愿服务花开遍地,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十年间,志愿服务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在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等几大指标都达到了相当规模,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活力。

  据统计,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从2012年的292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2.17亿人,平均每万人中就有1544人注册成为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的15.4%;注册志愿团体113万个,志愿项目621万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6.14亿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为7.44小时。

  十年间,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等重要国际活动中,中国志愿者尽显青春风采与时代风尚。

  景象之七:捐赠方式多样化,捐赠方向多元化。

  募捐是慈善事业的源头活水,而捐赠方式的多样化、捐赠主体与捐赠方向的多元化正在这十年间日渐成为行业主流,为慈善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与美好前景。

  十年来,随着企业发展对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等高净值人士与慈善事业的联系更加密切。以慈善信托为标志的现代慈善新亮点正在逐步强化,呈现出涉及地域不断扩大、受托人持续增多、社会组织委托人比重日益增加、慈善信托期限更趋灵活、慈善信托目的更加多元等特点,其强劲发展引领着慈善潮流。

  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全国已设立慈善信托1052个,初始信托财产超过45亿元。尽管数额不够“显著”,但也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使用信托制度的大陆法系国家中,慈善信托服务出现最晚、发展最快、设立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慈善捐赠的流向角度来看,中国慈善正在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多元化的调整。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我国亿元以上的单笔大额捐赠持续涌现,并更有选择地向着诸如艺术、科技、教育、环保等更为广阔的社会文明领域进行拓展,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及未来指向。

  景象之八:大爱仁心始于平凡,善行义举归于大众。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恰是大道至简,大爱至朴。

  慈善是寒夜之火、雪中之炭,慈善是春归大地、春暖花开,慈善从来都是源于大众、惠及大众的事业。

  十年来,在社会捐赠人数及金额逐年提升的同时,普通民众日渐成为个人捐赠的中坚力量。2020年,全国人大就慈善法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87.0%的受访者表示曾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过现金或实物。“人人行善为人人”的社会风尚正在成为现实,而浙江宁波长年进行匿名捐赠的“顺其自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无论他(她)是个体抑或群体,都已在人们心中筑起一座善与爱的丰碑。他(她)或他们选择以己之力默默为他人撑伞、为社会奉献。一个个无言约定、一次次如约而至、一笔笔爱心捐赠的背后,正是一份重若千钧、暖若骄阳的坚信与坚守。随着时代慈善的不断前行,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有更多“兰小草”“顺其自然”们的出现,他们的仁心善念、善行义举使得慈善变得随手从心,自然而然。(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李克强主持 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
下一篇: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四大看点引发业界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