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公益报>人物 > 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生命不息 善念不止 —— 记公益达人叶晓勤

时间2022-12-26 10:45:49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彭益舟 陈振初)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有限的,但爱的光芒可以传递四方,照亮万家。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有这么一位慈善人士,名叫叶晓勤,坚持行善已有28年。

点亮山区教育之光

  “有一次,偶然听到广播里的‘希望工程’节目,说是浙江有一山区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差,很早就辍学了。听了后心里很难受,就希望能做点什么。” 叶晓勤说,那年是1994年,她刚入职建设银行,每月的工资只有140元,她省吃俭用,二话不说就捐助了300元。

  这次偶然的触动促使叶晓勤关注山区的教育现状。她深知教育具有育民启民的功能与价值。

  1997年,家住浙江省开化县山区的小学生小杨遭遇了家庭变故,他的父亲因为施工意外瘫痪在床,家庭收入来源只有靠不识字的母亲做农活维持,小杨只能休学回家。远在杭州的叶晓勤听闻消息后,隔天就将自己攒了两个多月的工资汇给小杨的父亲。她还给小杨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告诉他: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会遭遇不幸,有些人的不幸来得更早更猛烈,那是因为命运将交付给他更多的责任,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为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努力。在她的资助和精神安慰下,小杨重返校园。此后每年开学之前,叶晓勤总不忘给他汇去一笔学费和一封鼓励的信。直到2004年,叶晓勤收到了小杨的来信,上面写着:“叶阿姨,我考上大学了,谢谢您!”

  从1994年至今,叶晓勤一直聚焦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小杨只是她资助过众多孩子中的其中一个。从最初的三百元,到后来的一两千元,再到如今的三四千元,她仍觉得自己所给予的远远不够。事实上,她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时至今日,当许多人已住进精装修的大房子时,她们一家子依然蜗居在临平老城区的祖宅里,因为她想省下更多钱,帮助更多山区孩子。

从一己之力到群策群力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叶晓勤便跟随区志愿者协会一起前往浙江、贵州的山区学校开展慈善活动,为那里的学生送上助学金和学习用品。

  “有一年,在金华磐安县玉峰小学,看见一个小女孩还穿着呢子大衣,当时我们都已经穿短袖了!”叶晓勤说,“后来问了班主任,才知道小女孩的妈妈有癫痫,爸爸也因为意外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小女孩由于家庭困难而买不起衣服,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那天,叶晓勤在朋友圈发了小女孩的背影照,感慨自己的力量有限,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心这位小女孩。一时间,建行里的许多同事纷纷与她联系,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整整三大包衣物由叶晓勤通过区志愿者协会寄到了玉峰小学。

  因为叶晓勤热心慈善事业,辐射带动了建行一批人积极做公益,2018年8月,杭州市金融工会为叶晓勤所在的支行营业部授予了“晓勤公益之家”称号,这是杭州市金融系统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公益之家。叶晓勤说:“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通过‘晓勤公益之家’能更系统地组织公益活动,共同帮助有需要的人。” 叶晓勤说,越来越多的同事积极报名参与地铁志愿者、给环卫工人送清凉、清明节走进老年食堂包青团、给孤寡老人集体过生日等活动,有的同事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在孩子心中播种“慈善的种子”。

从日常关怀到专业服务

  叶晓勤每周会参加“爱心厨房”公益活动,利用早晨上班之前的时间,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制作爱心早餐。叶晓勤说:“从2014年开始,每周我都会去一到两次,早上五点半起来准备制作,看到大家吃着热气腾腾的早餐时,自己心里也感到热乎乎的。”

  周末只要她有时间,她便会赴地铁站做引导员、赴临平山捡垃圾,参加当地志愿者的各种活动。28年来,叶晓勤不断拓展其慈善公益服务的领域,从最初的助学助困,到参与服务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再到紧跟社会痛点的防疫抗疫。如今,她誓用金融人的力量助力慈善公益事业。她先后组织24场次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宣传反电信网络金融诈骗的志愿活动,惠及身边的居民、工友、学生、残障人士1000余人。

  面对山区孩子的教育情况,疫情期间的物资匮乏,日常生活中困难群众的需求等,叶晓勤没有置身事外,而是大事小事事事关心,她通过“晓勤公益之家”,汇聚了更多慈善力量,帮助更多困难群众。

  叶晓勤认为,以前觉得做了善事到处宣传有沽名钓誉之嫌,但现在她觉得,把善的东西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善意、传递善意,可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她希望“晓勤公益之家”可以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推动慈善成为人人参与的公共事业。

责任编辑:csgyb2

上一篇:点滴善举成就人间大爱——记怀化市首支老年志愿服务队创建者戴伦芝
下一篇:金星义工邓长敏获评大连市道德模范